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南京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教案事件。这次教案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江西、广东等地发生一系列抗教事件后的总爆发。
早在利玛窦去世之前,韶州、广州和南昌已发生一系列的抗教事件。
1、韶州抗教事件
在韶州,龙华民的急进措施,引起当地居民的对抗情绪,教徒焚烧各种神像,使广大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

比如:
灶王爷是每家每户都供奉的神像,这些神像,“陪伴着他们出生和长大,并且被尊为他们的保佑者,现在却必须把他们从神龛上搬除,在这个民族看来似乎是给予粗暴的待遇。因此,有些人不忍看见偶像落到烟火里去,尤其是家里的炉火里去。”
再如:
乡间的迎神赛佛,是中国农村的传统风俗,有一次,乡民抬着偶像游行,到了教堂门口,龙华民责问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要龙华民向偶像敬拜,而且还要捐钱,龙华民不仅不捐一分钱,还说你们选错了神,并声明他自己只拜唯一的上帝,不能以任何方式助长偶像崇拜。
龙华民的言行激怒了游行的民众,引起了冲突。还有一次,韶州地区土地长期干旱,庄稼枯死,城里处处在祈祷,市场关闭数日,家家门前点烛焚香,乞求偶像降雨救民。不久,他们又从乡下搬来一尊鼎鼎有名的神像,拾着游行,向它敬拜,献上祭品。

然而,老天还是不下雨,于是到处传言说:
“观音菩萨生气了,因为她背上每天都要挨烧。”
这指的是天主教徒焚烧偶像之事。这一传言使当地居民对教徒十分恼火,就好像是这些人亲手焚毁庄稼一样,有几个人商量,如果龙华民胆敢再到村里传教,就把他当作罪魁祸首除掉。
当地乡学中的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也反对龙华民的传教。
当他们得知一些学生不跟他们商量就加入天主教时,气得大肆咒骂龙华民,尤其是龙华民要来布教,更是火冒三丈,“他们转向百姓,拼命煽动群众示威,用难听的名字叫他们,还骂他们懒惰,他们的目的是要诱使百姓向管辖权包括郊区在内的县长公开上书,攻击破坏偶像的外国敌人。”
同时,他们责问教徒说:
你们的教理在四页纸上就讲完了,而我们中国经典是宏篇巨著,词句精美,谁会愚蠢到要选择你们的那本小书呢?
经过几次挫折,使龙华民逐渐认识到:

“要中国人弃绝邪神,竟比印度、日本人还要难。
第一,到处有偶像,不但庙宇里,便是家里也供着。第二,佛堂、家堂是家族的公有物,毁坏了,对不起祖宗。
第三,神像中也有代表先贤的。
第四,因为这些神像是古代皇帝所提倡敬供的,到如今已有1600多年了,要改变这种习惯,非由皇帝自己发起不可。”
虽然龙华民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也采取一些调整措施,但由于与当地民众积怨已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处境,反教事件接踵而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利玛窦决定放弃这一据点。
他在十月十九日的书信中说:
“以后,我们对于各处住院,仍当依照需要尽量派遣司铎,但韶州一处神父们既须保护教友,不受教外人欺侮,又要常住着,坚固他们的信德,该做的事实在太难了,所以我们决计暂时停派新来的神父到那里去。”
万历三十六年三月六日,利玛窦的信上又说:
“我们想把这地方放弃了,背教的人多,奉教的都冷淡得很,仇恨更深了。”
两天后他又说:
“教友们冷淡已极,收获的希望极小。”“新奉教的人,竞可以说是绝迹了。”
万历三十八年即利玛窦去世后第二年,韶州教堂关闭了。
2、南昌抗教事件
南昌教务本来发展不快,但自李玛诺从北京回到南昌后,使南昌教务兴盛起来,到1605年教徒增加一倍,约有200多人。由于信教人数的增多,原来教堂已容纳不下,必须轮流使用,圣像和纪念章也不够分发,1607年李玛诺花了1000枚金币购买一所大住宅,准备开办一个小规模的学院。
教会的迅速发展引起当地文人学士的不满,在孔庙的一次集会上,27名生员联名向布政司控告传教士的罪行。

但是李玛诺不仅没有被赶走,还被允许购买一所较小的房子,引起文人学士的更大不满,他们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到处散发。他们声称,他们不是出于任何个人考虑才起来反对外国人的,而是为了保全国家完整和维持祖先的法制。他们要百姓牢记,由于和外国人交往,从一开始就会遭受很大的灾难。
3、广东抗教事件
正当南昌出现抗教时,广东省也爆发了一个多月抗教运动。
首先,在澳门发生焚烧青州教堂事件。青州岛在澳门之西北,原是一个海盗出没的岛屿,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保罗学院院长未经广东地方政府许可,在“青州建寺,高六七丈,闳敞奇,非中国所有”。引起当地政府及群众的严重不安。
有一天,正当葡萄牙传教士及教徒们在祈祷时,驻澳门的官吏带领一批人来到青州岛上,烧毁居室和教堂,并将教堂里的圣像撕毁。教堂的一个修士把被撕毁的圣像带回澳门,葡萄牙人和耶稣教徒知道这件事,认为受到侮辱,不禁大怒,带了棍子,冲到官员住所,劫掠财物,并把官员抓到神学院。后经澳门当局出面调停,才把抓来的官员释放,双方的争执移交香山县处理,一场风波暂告平息。
接着,又因教派内争引起一场更大的风波。

天主教奥斯定会的桑蒂斯与耶稣会士发生矛盾,于是散布说耶稣会士将联合一部分葡萄牙人,勾结荷兰、日本兵舰,密谋进攻中国。
他们还利用内地的信徒作内应,要像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屠杀华侨那样,先在澳门杀尽中国人,然后进攻广州,劫掠财物。暴乱的首领就是郭居静,因为他会讲中国话,穿着中国的衣服,到过南京、北京等地,他计划接管中华帝国,并且自封为君主。澳门的中国居民得到这个消息,十分恐慌,纷纷逃出澳门。
两广总督获悉澳门的情况,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发布命令征集全省的水陆军队,然后下令拆除广州城墙外面的全部房屋,中断与澳门的一切贸易,禁止任何人接待从澳门来的人,特别禁止接待外国传教士。
正当此时,黄明沙正从南昌返回澳门,路过广州,有几个教徒劝告他躲起来,他以为所带的证件可以得到充分保护,仍同别的信徒一起去教堂。广州府同知得到这情报,立即逮捕黄明沙。这一抓获奸细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于是聚集大批群众,街道都堵塞了。
第二天,又在黄明沙的行李中发现用欧洲文字写的信件和书籍,以及葡萄牙式样的衣服,断定他是从澳门派来的探子。

不久,广州府又发出一道告示,指责传教士的十一条罪行:
(1)破坏中国海禁;(2)在澳门建造炮台;(3)勾结日本人侵犯中国;(4)担任间谍工作;(5)行使诅咒等各种妖术;(6)派遣党徒与倭寇私通;(7)做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首领;(8)有炼制白银的法术;(9)私入中国内地传教,煽动愚民谋叛作乱;(10)毁坏神像;(11)曾被官府驱逐。
以上各地发生的教案虽然暂时平息下去,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除,特别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玛窦去世,龙华民担任中国传教团监督后,矛盾不断加深,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南京教案。
4、南京教案为何会发生?
为什么利玛窦去世后,矛盾会激化呢?
这与龙华民的传教作风有关。
对于利玛窦的传教方法,裴化行的《利玛窦司铎传》曾作过精辟的分析。
他首先引述一位作家的意见说:
利玛窦为了迎合华人心理起见,传教有如下几个特点:
(1)易僧服为儒服。僧服曾使他与佛教和尚相淆混,同时,佛教势力虽昌盛,却为士大夫所不喜,儒士们则到处受人尊敬。
(2)不向群众宣教。那时中国人讨厌聚众宣讲,他用谈话的方式,在寓所客厅中与人公开论道。
(3)援引中国经书,证明天主教义和中国古儒所讲的道理正相符合,可以补先儒之不足,以此证明天主教义不是外国人的道理。
(4)用高深的汉文著书立说,阐明基督圣道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5)用西洋学术获得博学鸿儒的声誉。
裴化行认为,利玛窦传教确实有以上几种方法,但他不是同时使用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分步骤地实行。

如:
第一阶段,罗明坚换穿僧服,用西洋僧侣名义进入中国,起初利玛窦也这样做,后来他发现在中国僧侣的地位并不高,不仅为地方官所不齿,亦常为上流社会所摈弃。
而儒士到处受到尊敬,为迎合这个潮流,打开局面,他脱掉僧服,改穿儒服。与此同时,他还用西洋科学获得博学的声誉,从而消除广东境内藐视外国人的心理。
第二阶段,他以大西洋儒士的资格,先到南昌,再到南京,沿途全用儒士的风度与人交际。
他也不公开向群众宣教,因为那时中国人讨厌聚众宣讲,地方官也害怕有人借传教为名蛊惑愚民,聚众闹事。因此利玛窦改用谈话的形式,在寓所客厅中,或在书院里与人论道。
同时,他开始用汉文著书立说,阐明天主教义,并尽量援引孔子的话驳斥释、道两教,证明天主教道理与中国古儒所讲道理正相符合。
总之,他认为在未得到皇帝明文准许宣扬天主教之前,不能轻率从事,以免前功尽弃。
第三阶段,进入北京之后,虽然比较公开传教,但他仍然感到,即使得到皇帝的赞许,也未大功告成,特别是几次惊险的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在民间传教不能大张旗鼓,因为有被认为是煽惑民众图谋不轨之嫌,只宜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传教,不可操之过急,利玛窦去世后,他的同伴以为既蒙皇帝钦赐葬地,再也不怕教外官僚从中作梗,于是就毫无顾忌地公开传教。

尤其是龙华民接任教团监督以后,抛弃了利玛窦循序渐进、谨慎从事的做法,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使教会势力得到迅速扩展,如南方已从上海发展到杭州。
5、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万历三十九年,李之藻因父亲去世,告假回家,邀请郭居静、金尼阁到杭州传教。不久,在李之藻的鼓动下,杨廷筠决定弃妾领洗,教名弥格尔,号弥格子。由于李之藻、杨廷筠共同努力,杭州大批人士信教,到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发生前夕,教徒人数已达500多人。
天主教的迅速发展引起当地人土的严重不安,尤其是原来信佛的杨廷筠,改奉天主教后,佛教界十分愤怒。行元和尚在《非杨篇》中指名大骂“弥格子不悟中意,跃入利氏三圈”。
在南京,自郭居静去杭州后,由王丰肃主持教务。
他四处活动,宣传教义,发展教徒,不仅有上层的士大夫,而且还有书童、烧饭、卖糕、种园、挑脚、担水、木匠等各行各业的人信教,以致原来旧的经堂容纳不下。
经王丰肃倡议建筑洋式大教堂,将此事:
“商于教众,莫不赞成,慷慨解囊,不数日,凑成巨款。所奇者,教外之人亦乐于捐输,人心踊跃,指日兴工,不数月堂工告竣,壮丽宏敞,顶上高竖白玉十字架,阖城望见,中国前此未有也。孰意此举,大惹僧徒妒嫉,而万历四十四年之教难,即因是而起。”
6、沈?与南京教案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五月,南京礼部侍郎沈?第一次上奏《参远夷疏》,全面攻击天主教,从而拉开了南京教案的序幕。

沈?,浙江乌程人(今吴兴),“与弟演同登万历二十年进士,准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事。西洋人利玛实入贡,固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大多宗之,?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
沈?为什么会上奏呢?有人认为他原是江南名僧莲池和尚的弟子,莲池曾在《竹窗随笔》的天说中,攻击天主教。沈?的这种行动,很可能受到僧侣的怂恿。
沈?在列举天主教悬设胡像、诳诱愚民、占据王地、徒众集会等罪行以后,再次请求朝廷孥获治罪。可是这次皇帝仍不批准,奏章留中不发,置之不理。
沈?眼看上奏无效,在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方从哲的支持下,采取先拏获监禁,再请旨治罪的先斩后奏办法,派兵包围南京天主教堂,当场逮捕王丰肃、谢务禄及其他教徒24人。
在沈?的一再指控下,并通过方从哲、魏忠贤的活动,万历四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万历帝发出谕旨,将北京的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和南京的王丰肃、谢务禄一同押解出境。
根据押送传教士出境的谕旨,沈?立即将王丰肃等人提审、定案,然后装入木笼,由兵役押送,经南雄押至广州。

这时,从北京被驱逐出境的庞迪我、熊三拔也到广州,他们四人一同返回澳门。原来在南京新建的西式大教堂及五六间教士的住房,被强行拆毁,教堂内的圣像经书被放火焚烧,其他什物,均籍没入官。
7、为何没有波及全国?
南京教案发生后,虽未波及韶州、南雄、南昌等地的传教士,但他们的活动受到限制,其中一批传教士被迫转入地下,隐藏在中国教徒家中,如北京的龙华民和毕方济,隐居在徐光启家中,杭州西子湖畔的杨廷筠住宅里,也躲藏着郭居静、艾儒略、金尼阁等人。
万历四十五年沈?罢官,回归杭州,南京教案暂告一段落。
但是好景不长,1620年,万历帝去世,由熹宗继位,第二年改元天启,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方从哲又起用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此时,山东发生白莲教运动,沈?抓住这个机会,诬告天主教与白莲教是同类邪教,并指使南京部员徐如珂、余懋孳逮捕教徒30余名,并要求皇上从重治罪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人,再次掀起南京教案。
但是经过杨廷筠的辨白,再加上叶向高的庇护,使这次南京事件没有进一步扩大。不久,沈崔被革职隐退,病死老家,教案始得平息。

崇祯二年(1629年)徐光启复职,担任礼部左侍郎,一年后,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光启刚回到北京,就推举龙华民和邓玉函到历局工作。
由于传教士修历有功,崇祯帝御题《软褒天学》的匾额,悬挂在天主教堂,从而提高了天主教的地位。
在崇祯帝的庇护下,明朝末年天主教活动又活跃起来,传教士的足迹遍及福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广各省,教徒的人数也有较大的增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