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服饰加盟费多少(韩流服饰怎么加盟)

文丨Innocent Roland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持续发酵,话题热度居高不下。随着讨论的发酵话题似乎也从一开始的方向开始偏转,于是一张图片几乎在上周刷屏整个朋友圈。

大量的转发之后,似乎真有几分4分钟干掉一个品牌,一张图片送走BOY LONDON的感觉。某种程度来看随着事件爆发,BOY LONDON似乎被打上了耻辱柱,同样中招的还有服装品牌范思哲,当时唐山打人案最后一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现场的照片在网络疯传,该嫌疑人身上穿的衣服也被网友注意到了。

于是几轮舆情相叠加范思哲、BOY LONDON、爱马仕皮带顺势成为了网友心中的“进狱系”穿搭。从公关人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简直不亚于飞来横祸,代言人出现危机直接和代言人切割就完了,但因为用户的原因,品牌总不能直接和用户做切割,毕竟用户又不是流量艺人,还能搞一手切割、控评、开除粉籍的套路三连。

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确实是遭受了无妄之灾,但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事件恐怕并非如此,相反与其说是品牌遭受了无妄之灾,还不如说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早已积重难返,只不过此时找到了一个引爆点,在此时此刻爆发罢了。

1 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谁是谁

仔细回顾事件始末,不难发现,BOY LONDON看上去倒霉的情况,似乎恰恰是在这张《远离这类穿搭人群图》流传出去之后,不少消费者因为担心穿此品牌的服饰会给人留“坏”印象,要退掉618期间在天猫、京东旗舰店购买的BOY LONDON衣服。更有甚者,由于“恨屋及乌”,不理智地跑入该品牌直播间进行谩骂和抵制,主播一度被气哭。

如果只看结果,BOY LONDON似乎确实是遭了无妄之灾。而为了处理这场公关危机,BOY LONDON回应称“坚决抵制暴力行为”,可这似乎成效不大,网友好像铁了心就和BOY LONDON过不去,当场就准备“送走”这一品牌,为社会舆情伸张正义。但其实仔细想想,BOY LONDON最大的舆情从来不是社会事件,而是这张伴随着社会事件广泛传播的《远离这类穿搭人群图》。

如果没有这张图,即便会引起一定的舆情,但也许不一定会变成一场传播如此广泛的负面广告。如果抛除掉这次事件的负面影响,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符合Malcolm Gladwell所著的《引爆点》,提出的所谓的流行三法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先说个别人物法则,作者总结了有三种类型的人,是整个流行过程必不可少的,分别是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三者在社会流行潮的分工显而易见:内行提供信息,联系员传播信息,推销员说服众人相信信息。

而在这次事件中,创作这张图的人就着实算是一个内行,他或许对衣服不甚了解,但他确实足够了解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被快速传播,同时了解什么信息会被消费者共情,于是《远离这类穿搭人群图》出现了,然后或许是为了流量转发的KOL,或许是为了有趣而转发的交友广泛普通人,将这一图片快速扩大化,最后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或许真的经历过被穿着BOY LONDON的小混混骚扰,或许义愤填膺,或许出于担忧将其发给信任他的小伙伴,并推荐他们以此图为鉴,远离该类人群。

其次,再说附着力法,它主要是针对流行的事物本身而言。附着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粘度,它跟感染力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感染力强调打动人,而附着力不仅仅需要打动,更需要深刻的影响别人,难以被忘记。

有附着力的信息就像满身是刺儿的蓖麻,粘到动物皮毛身上很难取下来。比如,说到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话几乎与品牌完全绑定。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之所以被那么多人熟知熟记,跟那一对会跳舞的老夫妇有关系,有附着力的形象信息配合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儿,才让脑白金广告具有流行的可能性。

事实上,人类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远强于单纯的文字,而基于联想能力构建起来的则往往更为坚固,于是想到脑白金就是跳舞的老夫妇,想到老夫妇就是送礼只送脑白金的广告词,老夫妇换个地方、换件衣服、换个背景跳的还是那个舞,卖的还是脑白金,于是只要过年要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后来这种洗脑广告的转化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因此,无论是后来的妙可蓝多、伯爵旅拍、还是各种搭配音乐和奇怪画面的洗脑广告,消费者可能不一定会买,但一定没少记住。

BOY LONDON的情况也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形成的大概率不是什么好印象。事实上,回顾BOY LONDON品牌的过去不难发现,其数之不尽的山寨高仿几乎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曾几何时满街都是“大金色的翅膀”的情况持续多年。想想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大概率是不会引起人们的记忆的,但如果这里面发生一些不太不同的事情,比如两拨穿着BOY LONDON衣服,穿着豆豆鞋,有着差不多发型的小青年,在广场上跳社会摇,一边跳还一边互喷垃圾话。又或是几个社会青年,穿着BOY LONDON,在小巷里堵着学生要点“零花钱”。

在满街金色翅膀的当年,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再加上BOY LONDON那个极为耀眼的金色LOGO,只要遇上个两三次,一个联想记忆就此形成,一想到BOY LONDON就想到社会小青年,一想到社会小青年,就想到不好的记忆。

最后,说说环境威力法则,实际上环境因素常常被人忽略,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环境很重要,而且细微的环境改变,就能引起人们内心状态的改变。

而随着事件发生,打人者偏偏就穿着BOY LONDON,于是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牌过去那些不太好的记忆再度被唤醒,这张图片再次能够引起不少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传播的土壤已经成熟了。

综上,一条有附着力的(洗脑的)信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找到关键的几个人物,就可以引发一个风潮。

当然,BOY LONDON确实完全是一个无辜躺枪的角色,品牌辛辛苦苦经营近30年,似乎一朝躺枪直接倒下,在采访过几个公关从业者后,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要真遇见这事就没办法了,找不到可以入手的公关角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不是公关的问题,而是品牌管理的问题。

正如上文列出来的哪些问题一样,如果能够严控盗版,或许穿着BOY LONDON的“社会人”就能少一点?如果能够不断迭代自己的设计,别让消费者一想到BOY LONDON就是金色大翅膀,消费者的联想记忆可能就不会形成的如此顺畅?如果品牌能够多一些忠实用户,这次站出来为品牌说话的人会不会多一些?

进一步来说,如果在这条通往引爆点的链条上少几个环,至少舆情很可能不会发酵到如此地步,或者说的更直接一些,人们总是对自己偏爱的事物更多一些宽容。毕竟,同样遭遇了这波舆情的爱马仕和范思哲,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但相比之BOY LONDON而言确实算不上大。

就像这次的舆情,不过几天时间,人们似乎都开始忘却爱马仕和范思哲,信息被再度简化,就抓着记忆最深刻的那个点来,于是《不和穿这个牌子的人玩图》再度出炉,继续在朋友圈疯狂传播。

还有一些消费者,直接把自己过去买的衣服都丢掉。

于是,三个品牌同时出事,最倒霉的偏偏是BOY LONDON。

2 品牌不怕遭人恨,就怕没人爱

如果我们超脱这次事件去看品牌本身。假如事件结束后BOY LONDON真的最终退出中国市场,其实本质还是积重难返,这次的事情也只能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我们常说做品牌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但相反毁掉一个品牌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们总是更喜欢有戏剧张力的剧情,用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来概括一整个宏大事件的始末。

归根结底,还是看有多少消费者能够真实的喜欢这一品牌,品牌不怕有人恨它,也不怕遭遇什么诋毁,关键还是能够抓住一些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就像BOY LONDON 巅峰之时,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把BOY LONDON放洗衣机里洗几次,领口不变形,不掉色也不开线的就是假货。”除此之外,类似“无开胶,不Vans”之类的话也不在少数,即便如此喜欢Vans者依旧喜欢,BOY LONDON辉煌之时,关于质量的讨论也没能引起什么大的风波。

除了这点之外,回顾BOY LONDON品牌历史,不难发现它并不是没有遭遇过比这次社会事件更严重的品牌舆情,作为诞生于英国伦敦,作为“朋克文化”潮牌鼻祖的“潮牌”,曾是80年代音乐和服装文化的代名词。品牌在成立之初就打上“叛逆”的标签,以大胆的图案、宽大的T-Shirt剪裁挑战当时传统的服饰行业。

“叛逆”就意味着喜欢的是真喜欢,恨的是真的恨不得他死。当年BOY LONDON的争端从来没停过,遭遇过的公关危机能和今日比肩的也不在少数,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和纳粹符号相似的品牌LOGO几乎是直接戳欧洲不少人的肺管子,甚至在开业当天就惹来了警察。

8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者可不在少数,宗教势力反朋克,二战老兵反纳粹。品牌LOGO直接“致敬”纳粹的问题,这个问题可比消费者穿着该品牌衣服犯罪严重多了。这就好比品牌一边在中国卖衣服,一边却要暗搓搓的弄两个筷子也用不顺溜的眯眯眼拍广告一样。

然而,即便如此,依旧挡不住当年BOY LONDON在美国大杀四方,“叛逆”的一代才不管你什么纳粹不纳粹,我就是穿你又能奈我何?于是关于纳粹问题的讨论逐渐偃旗息鼓,很快该品牌的影响力就不只局限在朋克圈了,从Madonna麦当娜到 Andy Warhol安迪沃霍尔都变成了这个品牌的粉丝。

但是到了1994年,英国安格洛公司为了开拓市场,将BOY LONDON的商标转让给韩国宝成国际株式社,而宝成国际在租约到期之前又把品牌转让给了个人金甲琪。确实在一段时间里,韩国品牌的经营手段+韩流的影响力,极快的催生了BOY LONDON在中国的品牌力。

BOY LONDON走上了不少韩流在中国走过无数次的老路——红极一时,然后沦为二流,甚至直接跌进不入流的行列里。而韩流一旦过时,再走点极端,收拾的又不够精致,就很容易成为乡村杀马特。

再加上,当年风靡一时的“非主流”,就被认为是朋克文化被扭曲了之后的产物。所以PUNK+韩流,听起来很美,实际上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非主流+杀马特。

但BOY LONDON很遗憾最后已经贴着非主流+杀马特的边缘行动了,韩国公司确实将BOY LONDON带进中国,不过后面和英国母公司的官司显然牵扯了他们极大的精力,于是急功近利、假货横行、设计更新的懈怠最终把LONDON BOY送下神坛。

当然,如果就这么把锅全甩给韩国人也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2018年BOY LONDON的英国母公司终于收回了品牌所有权,随后就开始尝试跨界联名以及签新的代言人,以试图破圈。

例如,2019年,BOY LONDON与日本银饰品牌STOP LIGHT、经典游戏《地下城与勇士》联名。2020年,BOY LONDON和荣耀HONOR手机发布跨界联名礼盒。

今年4月,BOY LONDON官宣范丞丞成为其品牌全球代言人。不过,这些营销手段都没有激起太大水花,因为从本质上看,BOY LONDON整个品牌老化以及设计落伍等根本问题才是导致BOY LONDON走到今日的罪魁祸首。

拿BOY LONDON的帽子举例,90年代在黑豹乐队1992年发布的首张专辑《黑豹》中,窦唯就戴了个BOYLONDON 的帽子,不少人都会觉得那是时尚,现在现在物是人非,BOYLONDON的帽子设计依然没咋变。

浏览BOY LONDON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就不难发现,品牌的TOP5的月销量在500+ 到1000+左右,产品设计多数为烫金的大logo,虽是BOY LONDON的设计特色,但长期一成不变,容易令用户审美疲劳。再加上大量新的潮牌层出不穷,卷的飞起生怕脱离了消费者的需求,就直接走向末路。

毕竟在新一代消费者眼里,潮牌不再“潮”,就相当于鱼彻底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

3

结语

一旦失去了消费者的喜欢,不是你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就像早年间的班尼路。曾经一段时间,班尼路这个牌子,可以说,80后、90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经郭敬明的小说里也没少写过它:“我念初二了。我有了第一双LINING的运动鞋。我开始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

甚至黄渤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那句经典的台词:“牌子,班尼路”,本来也应该是班尼路成为国名品牌的天梯。

但与之相反的却是,不少人却都将班尼路的倒台归结于这句台词,认为恰恰是这句话让班尼路从此无法在中国市场立足,认为一个被低智商的笨贼时刻挂在嘴边的牌子,分分钟就从时尚的象征沦落为低端廉价的代名词了。

可究其根本,班尼路真正的衰落还是在2010年,随着国外大量快时尚品牌的涌入后,没有针对竞争对手不断创新的营销方式,在加上没能抓住市场的变化,一直以低价、降价来作为自己的核心策略,最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廉价品牌。

最后,快时尚不断换新,新品上市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当年几乎大牌新款刚在各大时装周亮相,甚至自家衣服都还没上新,ZARA极为相似的同款就已经在店内铺货,班尼路仍按照传统的生产流程,一件衣服从设计到生产出来要几个月的时间,按季上市,大批量生产。

于是,在快时尚品牌的内外夹击之下,最终沉默。而黄渤在电影中那句带着口音的“牌子,班尼路。”就成了其衰落的墓志铭。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BOY LONDON与之何其相似。但有趣的是,在2018年随着班尼路的经营策略调整,其逐渐开始扭亏为盈,自2020年5月开始,班尼路每月几乎都会有1至2家新店开业,有时还会多达4至5家。2021年财报显示,班尼路在内地的门店数量较上年增加了190家,班尼路在2021年第一季度,甚至一度净利润大增62.8%,大有重新站起来的感觉。

也许BOY LONDON也会在一系列变革之后,重回潮牌行列,希望这次的舆情能够让BOY LONDON意识到它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刻了。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