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唐家(3):“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家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仅从地方剧种的丰富多彩就可以见得。地方剧种是相对“国剧”京剧而言的,据统计中国有地方戏300多种,其中包括晋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等。一般来说,地方戏前的地名简称就代表此剧发源和流行的地方,每种地方戏往往都会有“特出贡献者”,他们对本地剧种的传承、革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流行于广西桂林一代的桂剧就是在一位叫唐景崧的人手中发扬光大的。

广西桂剧
1895年,广西桂林迎来了 “告老还乡”的唐景崧,他当时54岁,据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还给了他10万两银子,他拿着这些钱,先在桂林榕湖南畔修了一幢别墅,因有五位美貌的妻子,唐景崧给这宅子命名“五美堂”,接着他还修建了一些亭台楼阁,而其中的戏台则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后8年“表演”的地方。

唐景崧(1842-1903)
唐景崧是一位资深戏迷,几十年走南闯北,业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看戏,由于此,他在戏剧上见多识广、积累深厚且深谙其道,这样,当他回到桂林时,就开始把让桂剧“走进新时代”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办。
在唐景崧对桂剧推陈出新之前,桂剧没有“专用”的剧本和经典剧目,演出时都是借用其他如秦腔、韩剧、湘剧等剧种的本子,根据当地的方言和唱腔稍加改编,其表演效果大概有如新疆维吾尔版的《红灯记》或者用刘三姐的调调唱阿庆嫂的《智斗》,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面对这种情形,一天不听戏就难受,天天听这种“混搭”戏更难受的唐景崧开始为桂剧创作“专用”剧本,此后7年,唐景崧创作剧本40多部,大多根据古典名著改编,如《黛玉焚稿》、《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拷打红娘》等,这些剧本都经正式刊印成本,剧本集名《看棋亭杂剧》。

唐景崧雕像
看棋亭是唐景崧在五美堂边修建的亭子,也许这是他撰写、修改这些剧本的地方,现今来看,《看棋亭杂剧》的剧本不但“戏味十足”、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且在丰富桂剧剧目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形式感。而其剧最大的特点是基本都以女性为主角,所以,他也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女性戏剧”作家之一。
那个时代没有“女明星”,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男扮女装的“伪娘”,而既然戏的主角都是女性,那让女子来演岂不是更合适?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所写的剧本,唐景崧自己在五美堂内组建桂剧戏班,命名为“桂林春班”,戏班内不但有他从家乡和湖南招聘来的艺人和乐师,还破天荒地招收了女学徒,于是,桂剧中从此有了女演员。

江口村风光
告老还乡后致力于“振兴文化产业”的唐景崧很快就让“桂林春班”的演出变得“一票难求”,创新的剧本、整齐的演出阵容、具有桂林风情和神韵的曲调及表演让各方人士慕名前来一睹其风采,这些人中间包括唐景崧的密友康有为、岑春煊等,有一次,康有为看完《黛玉葬花》之后,还赋诗一首“妙音历尽几多春,往返人天等一尘,偶转金轮开世界,更无净土眷无亲。黑风饮海都成梦,红袖题诗更有神,谁识看花皆是泪,雄心岂忍白他人。”而在观众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地看着演出的气氛中,唐景崧读着康有为这首有些“借题发挥”的诗句,再看看自己在“看棋亭”写下的诗句“纵然局外闲身,每到关怀惊劫急;多少棋中妙着,何堪束手让人先。”不禁内心升起一股怅然之情。

五美堂的戏台
其实,唐景崧岂是写写剧、唱唱戏就能“心满意足”之辈,在他开始“写戏”之前,他是当过“台湾民主国”总统的名将!
2012年,台湾导演魏德圣的影片《赛德克·巴莱》在全国上映,电影讲述的台湾赛德克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就是近代台湾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乙末战争”的延续,而这场战争中方第一位最高统帅就是唐景崧。

日本人绘制的宣传画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以及附属各岛屿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个时候,因率部在越南抗击法军而受清廷嘉奖的唐景崧已经到达台湾8年并任台湾巡抚1年,得知条约签字落笔,他气得说不出话,而在台湾名士及爱国军民的呼吁和支持下,唐景崧与朝廷虚与委蛇,接受了发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誓言的台湾人推选,于5月25日出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定年号“永清”(永远尊奉清朝之意),命丘逢甲为副总统,原黑旗军统帅刘永福为大将军,命浙江镇海斗门俞氏家族俞明震(后曾成为鲁迅的老师)为内务大臣,率台湾各部兵力35000多人与日军前来“接收”台湾日本首任总督桦山资纪所率的37000日军从在基隆澳底开始,打响了“台湾保卫战”。

位于台湾彰化县八卦山上的“抗日保台史迹馆”
其实,唐景崧在当了14天“台湾民主国总统”后就离开了台湾,在回到桂林的日子里,他除了醉心桂剧,还一度参与创建过广西体用学堂,这所学堂是日后的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唐景崧在61岁时去世,去世前,曾有人问他为什么抵抗了日本侵略者14天就离开了台湾,是否携巨款“内渡”,他苦涩地笑而不答,而关于唐景崧“内渡”真正的原因,后人也多有探讨,有的说他是朝廷“召回”,有的说他是仓皇逃跑,说法褒贬不一,莫衷一是,这让他的孙女婿,大师陈寅恪在对唐景崧作出评价时也比较为难。
陈寅恪认识唐景崧的四子唐云泽的二女儿唐筼(唐家琇)的时候,唐景崧已去世多年,而他没想到的是,当年他为了表明自己关注广西南疆问题而取的号“南注生”变成了成就自己孙女姻缘的一条红线。
1927年秋,37岁的“大龄男青年”陈寅恪正在清华研究院当导师,当时和另一位导师赵元任及夫人杨步伟住同一个院落,而且也在赵家“搭伙”,有一次说到清华教员高仰乔有位义姐姓唐,29岁了也还是单身,杨步伟力劝陈寅恪去“打望”一下,陈寅恪遵命前往,在唐筼处见到墙壁上悬挂一副诗作,署名“南注生”,陈寅恪当场惊曰“此必灌阳唐景崧之孙女也”,于是,他对唐筼立刻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次年夏天,陈寅恪与唐筼在赵元任宅设喜宴,两人因“南注生”而传出一段爱情佳话。

唐筼(1898-1969)
广西灌县位于桂林北面150公里处,与湖南交界,唐景崧的老家就在灌县的新街镇江口村,现在在唐家老宅的正堂还高悬着“翰林兄弟”四个大字,因为唐景崧兄弟都从这偏僻的小乡村出来。三人中有“三个进士、三个翰林和两个正一品”,这不要说在广西,就是全国都很罕见。

江口村
唐景崧弟弟唐景崇,23岁中进士,钦点翰林,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学部尚书,和哥哥唐景崧一样,都是正一品,1911年任责任内阁学务大臣,是内阁13名大臣中四位汉族大臣之一,其职位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负责教育部的副总理或古代的副宰相。唐景崇仕途总体平稳,是辛亥革命的到来才终止了他在清廷的职务,而由于“分管教育”,唐景崇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贡献良多,这其中以他在浙江、江苏推动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结合最有“亮点”,但由于其时清廷正摇摇欲坠,唐景崇对教育改革也难有大的作为。读书人不会寂寞,博学多才的唐景崇离任后专心治史,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刊误》及《经筵将以稿》等,1914年,唐景崇去世,终年70岁。

唐家老宅
值得一提的是,唐家还是中国近代“谜语第一家”,从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到他们的儿子唐运溥、唐温斋(李有棻女婿)、唐毅斋,都是中华谜语大家,他们留下的《谜拾》、《卧云书室隐语》、《听雪书屋叟词》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谜语著作,而如今他们的老家江口村有“唐景崧中国谜语一条街”,当地举办的谜语大赛也常用“唐景崧”命名,这都表明了唐家在谜语界的地位。

当地举办的灯谜擂台赛
在唐景崧同胞三翰林中,小弟唐景崶鲜为人知,他比唐景崧小13岁,比唐景崇小11岁,论天资他却是兄弟中最聪明的,17岁时他便中了举人,22岁就入了翰林,25岁授翰林院编修,只可惜天妒英才,唐景崶在31岁就因病去世。而在他刚入翰林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已经去世了。其实,唐景崶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的姐夫,他的妻子叫谭嗣淑,谭嗣淑的弟弟就是谭嗣同,这样,《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从广西灌阳出发,走进了三湘大地。(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