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蕾丝,大码模特?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有关身材,尤其是女性身材的讨论从古至今就没停过。

二战后,时尚圈不断向公众输出身材娇小、瘦弱的女性才是符合“美”定义的那波人。无论是受尽全球万千宠爱的迪斯尼公主,亦或是伸展台上风光无限的模特,无不在推动这种印象或是概念被固化。主流审美的“精神绑架”之下,民众产生了身材焦虑。

一项行业调查显示,女性对大码服装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假设两件标为同一尺码的衣服试穿出了不同的效果,前者合身,后者偏小,即使后者的款式是更为心仪的那款,女性消费者也不会购买大一尺码的后者。为了安抚由他们一手“策划”出的身材革命而丧失购物欲的女性消费者,时尚行业精心策划了又一场“骗局”——vanity sizing(虚荣尺码),即将原定尺码的衣服往大了做、往小了标,实现从“痛失市场”边缘的完美自救。

vanity sizing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的释义是:给衣服附上比实际更小的尺码,以刺激销售,也有一些人称之为“精神错乱的尺码”。虚荣尺码起源于美国,1958年的尺寸表在之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更新,直到1983年完全废弃,最后结果是制造商可以自由地定义自家出品的衣服的尺码。很快,他们开始在尺码上动手脚以迎合消费需求。下面的图表显示了美国“最小”尺寸多年来的变化。

下图是不同品牌同一尺码的比较。

内衣品牌则是从另一个方向动了“歪心思”。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比起其他品牌同一罩杯的内衣大了3个尺码。

尺码如何随着时间和品牌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表象。临床心理学家、“反节食计划”一书的作者Alexis Conason表示,vanity sizing“操纵”消费者把尺码与自我价值进行捆绑,使得他们购买甚至可能不喜欢的衣服。驱使他们购入的原因仅仅是小尺码的体面,更是服饰厂商给的“假象”。这个问题对与身体焦虑、暴饮暴食作斗争的人来说是毁灭性的。研究表明,不断期望适应特定的尺寸会引发抑郁、焦虑和社交恐惧。

心理学家Cristina Castagnini博士称,问题其实是社会只对瘦子友好,但事实上只有5%的人符合这种标准,无法企及的95%只能感受到不满足,并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宣传下,强迫改变自己。目前,每年服饰网购总额将近2400亿美元,研究表明,消费者网购退回的产品中有40%是因为尺码问题。

然而,一些品牌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Rational Dress Society 销售的连体服共有248个尺码,这些尺码是通过测量特定体型得出的,且随机命名,如 “delta”、“alpha”、“buffy”、“tango”等等。这种形式可能不适合所有时尚品牌,但这可以缓解女性对尺码的敏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焦虑。

品牌也在探索机器学习算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该算法能基于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将其与其他购买类似产品的消费者进行比较。然后将数据汇总并提出尺码建议。具体品牌像是Body Labs,推出了3D虚拟试穿以达到服饰与消费者体型的适配,Gwynnie Bee选择上线大码女装这一支线以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Fame & Partners则宣称能满足定制需求……一些公司,如True Fit、Le Tote等,以及像Melissa McCarthy这样的设计师也都在寻求尺码上的突破。

“解铃还须系铃人”,假象和伪装都只会是暂时的,只有心态上的转变才能让自己活的更快乐。品牌也需要在摸清消费需求的路上发力,把握住差异性的窗口,藉此扩大受众和认知度。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