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花坛图片,太湖石花几?

□蔡春生

唐宋以来,苏州特产“太湖石”深受士大夫乃至皇帝的喜爱,为应对石料的枯竭,苏州工匠采取了雕琢的办法,人工雕出“瘦漏透皱”的精美赏石。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私家园林营造风气的兴盛,以太湖石为主要材料的庭院石雕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实用为先,于规矩中见变化,精雅文气,风雅留芳。

庭园石雕升值记

1961年,一株古柏盆景交到了苏州朱子安手中。古柏据说已近500岁,但那几年缺乏高手养护,长势并不理想。

朱子安那时已60岁,他来自盆景世家,又得文人盆景大师周瘦鹃点拨,已是当年盆景界第一流高手。在他的调理下,古柏盆景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桩高1.7米,主干枯朽,老态龙钟,但剩余的表皮上长出了丰满多姿的冠幅,而且生机勃勃,枝叶青翠,空灵中见磅礴。这株如同立体雕塑的古柏,有着近乎奢侈的组合,它种植于有“大红袍”之称的明代紫砂莲瓣盆中,而紫砂盆又放置在传说中的潘元绍驸马府遗物——一件九狮墩上。

古树、古盆、古石雕,这一盆二景三架,构成了一经典盆景——秦汉遗韵。在1985年的全国盆景展览中,“秦汉遗韵”荣膺特等奖。

时光流转,“秦汉遗韵”古柏于21世纪初不幸死亡。而九狮墩石雕,因为这个著名盆景又添了一段传奇——事实上,很多古代的石雕柱础都像九狮墩一样,成为后世所称的“庭园石雕”的组成部分。

所谓庭园石雕,既包括像九狮墩一样的前代建筑石雕,它们被后人放置在庭园中(或室内),有了新的用途,也包括特制的庭园(或室内)石雕器具,它可以成为院子里的石几、石案、石凳等物,也可以成为养花种石的各色石盆。在古代的大户人家,园子里少不了主人的活动空间,更少不了家具器物,但其他材料制成的家具放置在露天,难以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雪冰霜,因此,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众多庭园石雕器物。

2011年的西泠春拍,《中国首届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惊动了苏州古玩市场。店家怎么也没想明白,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民间石制器物,竟以如此高的价格亮相高端拍场——印象中市场价几千元一件的石具,纷纷以十倍以上乃至更高价成交。

就在古玩店家还在对这样的高价位难以置信时,他们也许错过了一波汹涌的行情。在苏州地区,原先这一类的石雕并不少见,但在拍卖之后,价格转眼间猛涨,而且古玩店里的精品很快就纷纷告罄。不断有藏家介入,这些原本四散零落的石雕成了收藏界的热门。

庭园石雕成为热门,与实用需求是分不开的。今天,一种回归传统的中式生活风尚在有产者中盛行,他们热衷于“造园”,喜欢在院子里摆上一些石桌石凳,或者在硕大的雕刻精美的石缸里养几尾鱼,种几叶莲;他们也收藏小型的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将其“种”在素雅精致的石盆里,愈显味道。即便养一株盆景,倘能像朱子安的“秦汉遗韵”古柏那般,配一个高格调的石座,那也是分外出彩的。

就这样,庭园石雕再次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

古代庭院石雕市场价值的飙升,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其艺术价值——真正拍出高价的,也都是艺术价值较高的石雕。

苏州地区出产以太湖石为主要材料的庭园石雕,制作得尤为精雅与文气。这些石凳、石案、石盆、花几等,以实用为先,并非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雕琢,而是有着各自的制式和规矩。所有这些庭园石雕,于规矩中见变化,而精微的变化又融合在规矩和法度之中。

明清时期,苏州私家园林营造之风盛极一时,而当地的石雕工匠们也在打磨自己的技艺和审美,终于琢就了吴地特色的庭园石雕,风雅留芳。也只有这样的石雕器用,才能与苏州风雅的庭园相融,与秀美的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瘦漏透皱”有时是雕出来的

还有一类也可以算作庭园间的石雕,那就是太湖赏石。大型的赏石陈于园林里,小尺寸的赏石摆设在案头上。

太湖石固然以天然取胜,然而古代石工也常在细微处予以修改和处理,甚至可能以纯手工的方式雕琢出赏石。

文人对于太湖石的钟爱,至少唐代就开始了,比如白居易就写了好几篇太湖石的诗文,“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太湖石的形神气质,在白居易笔下异常生动。

所谓“石有族聚,太湖为甲”,在宋代,整个文人圈子都爱石头,那是高雅的个人乐趣,可偏偏皇帝宋徽宗也是个石痴,竟丢开皇帝治理天下的本分,只顾追求精神享受,痴迷到了在东南地区遍寻奇花异石的地步。

北宋末年的“花石纲”,是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的称谓,“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从江南起航,船接着船,络绎不绝,把奇石运往都城,成为运河间一道“胜景”,也成为北宋王朝崩垮前的一曲悲歌。

皇帝不知道这事给百姓带来了多大麻烦,尤其是贪官酷吏执行政策时的恣意发挥,早已引得民怨沸腾。《宋史》记载花石纲,谓其“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

太湖石受到文人士大夫乃至皇帝欢迎,自然就屡遭采伐,然而太湖间便于开采的好石终究有限——时间长了,资源枯竭,怎么办?

古人有办法,他们把尺寸比较大的、形态也不是太理想的太湖石,“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也就是说,很多太湖石是雕刻之后,再放到水中冲蚀,去除斧凿之痕迹,看上去如同天然之石一般。

今天的收藏市场上,很多年份久远的太湖石其实也非纯天然的,只是雕刻后适度地处理,加之漫长的岁月侵蚀,使这些太湖石早已浑若天成。

虽一拳之石,而能蕴千岩之秀。可以想象,如此的雕琢并不是工匠率意而为,因为倘若加工不妥,反而画蛇添足,对石头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太湖边的工匠们,一定是见多识广,他们能够根据文人的喜好,通过略施雕琢,恰如其分地呈现湖石之美。

事实上,不光是太湖石,宋代以来苏州工匠还利用本地青石,将毫无造型可言的呆板之石雕琢成瘦漏透皱的赏石形状。乍一看,以为是天然之石,待细细打量,就能看到斧凿之痕。

直到今天,民间对于赏石——尤其是案头赏石的需求再度升温,近几年来艺术家和工艺师们热衷于人工雕琢赏石,已蔚然成风。这,也是与前人手艺无意间的一种遥相呼应吧!

雕刻赏石并非易事,看似寥寥数刀,却离不开高水平的审美。古代苏州工匠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为家乡的石头赋予了更完美的姿态。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