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书店怎么进货渠道,图书进货渠道,开书店利润怎么样?

文/娄湘棣、许才纪


接前文《记忆里的黄泥街(二)| 原来这里很有文气和香火气》:



公共食堂遇见的眼神


黄泥街由东往西,接近街尾大约50米左右,街南侧有条支巷,名双鸿里,巷宽不到4米。


在双鸿里入口的右侧,有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可能因为是长沙市房产公司直管公房的原因,这幢房屋的楼下一层先后作过多种用途。记忆最深刻的是,在1950年代末期,这里曾经成为府后街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公共食堂所在地。


那是1958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大跃进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提出的口号是“三年超英,五年赶美”,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高潮。


城市里的妇女同胞都主动投入到了这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家各户出力, 捐献各种铁制品,街道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那时候新工厂在不断建立,老工厂也在发展中大量招工,不少家庭妇女从家里走进了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工人。这个时候,每个家庭的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就成了大问题。


为此,当地基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黄泥街公共食堂就是在当时历史情况下开办的。


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图源网络,仅供参考,非黄泥街公共食堂老照片)


食堂的大门朝着黄泥街开启,两扇直抵楼樑的木板门开在中间,推开大门即可直接进入食堂饭厅。饭厅两边分别呈一字型各摆放三张四方桌,供学生和居民吃饭就座。往里面走是一排橱窗柜台,将厨房与餐厅隔开。


居民和学生在食堂凭购买的饭菜票用餐,这与当时农村办人民公社食堂吃大锅饭,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不是刮“共产风”的产物,而是当时人民政府便民服务的一大举措。


那时衡器计量实行的是十六两制,即一市斤等于十六两(以后称为“老秤”),到1959年6月以后,全国统一实施新的计量制度, 即一市斤等于十两(以后称为“新秤”),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在街道公共食堂,笔者之一才纪看到了一个让他至今都难以忘记的眼神与笑容。


那一年,笔者才纪大约八岁。一天中午放学后,笔者才纪独自一人到食堂去吃中饭。因为去得早,食堂里静悄悄的,餐厅里还没有什么人,笔者才纪顺眼望去,只见在食堂左边的四方桌傍,静静地坐着一位中年妇女,脸上毫无表情地望着食堂大门的入口处。


这位中年妇女就住在离这很近的黄泥街街尾,一座转角木楼房里,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生第三个女儿时患上了精神病。但她不吵不闹,从不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她的母亲就在这个街道食堂里工作,大家常常能在这里看到她,都是街坊四邻,相互知根知底,也就习以为常了。


笔者才纪习惯性地径直走到售饭口,买了三两饭和一份豆腐脑干菜汤,还有一份菜已记不清了,将饭和菜端到离餐厅入口处不远的一张桌子上后,再返回到窗口前去端豆腐脑汤。


当低着头双手端着汤小心翼翼地碎步前移时,忽然感觉前面站着一个人,正伸出干净的双手来接手中的汤碗,被滚烫的汤碗烫得直伸舌头的笔者才纪,本能地缩回双手。抬头定睛一看,来接汤碗的不是别人,正是刚才坐在那张桌子旁边的中年妇女。只见她笑嘻嘻地转身将汤碗端到已放了三两饭和菜碟的桌子上,然后径直坐到旁边。


笔者才纪满怀感激地抬头望去,只见她满脸笑容四目相对,那眼神中充满慈爱,至今难以忘怀,这哪里像是一位失去了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分明是一位充满着慈爱的母亲坐在笔者才纪的对面!


这件事虽然过去六十多年了,但那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母亲眼神,至今总会时不时在笔者之一才纪的脑海中闪现,现在回想,心中仍然是暖暖的。


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图源网络,仅供参考,非黄泥街公共食堂老照片)


黄泥街街道食堂没有持续多久,1959年上半年还没有等食堂改用新制计量的饭票就停办了。但却给我们曾经历过的这一代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多年后我们在一起回忆小时候这段经历时,还有一位朱姓同学记忆犹新,他讲起他家兄妹几人为了节省一点菜金,合起来买饭菜时情景,豆腐脑汤两分钱一份,去晚一点还买不到呢!仍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大跃进时代的街道公共食堂,作为时代产物早已不复存在,它给我们这代人留下的记忆藏在心底。



托儿所的歌声


1950年代初期,曾遇到幼儿教育的难题。据统计,1950年代出生的人口达到20561万人,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确是困难不小。于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街道民办托儿所应运而生,使很多适龄的孩子走进托儿所,受到了幼教的熏陶。


没有教室,就利用刚刚完成私房改造后的一些公馆厅房,作为托儿所的场地;没有师资力量,就动员有文化基础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担任义务幼儿教师;没有桌椅板凳,孩子们自带板凳上托儿所;没有幼儿教材,就到处去学习参照公办幼儿园的教案,自学自编教学。


那时托儿所哪里有风琴,全凭阿姨老师的嗓音传播,托儿所阿姨教唱的歌至今不能忘怀:“蝴蝶呀蝴蝶,长得真美丽,头长着眼睛,身穿花花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托儿所义务老师们的嗓子嘶哑了, 但她们的工作热情一直持续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街道托儿所曾先后办在黄泥街主街和双鸿里等三处地方,没有开办多久,前后约两个学期。但它正处在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街道托儿所、街道公共食堂等后勤服务堂、 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开办时间不长,但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不容忽略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上世纪的托儿所(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自来水站的欢乐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黄泥街上解放初期出生的娃娃们也渐渐长大,成为街道上一股新生力量。


每当夏季来临,黄泥街上便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街景,放学回家后的孩子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孩子到邵阳坪自来水站挑自来水回家;有的孩子结伴去街上的水井扯井水浇洒麻石街道和墙面,让街上的热浪尽可能的降下来,清凉一些。


去邵阳坪自来水站排队挑水的场景,那可是长沙城内的一个景观。?


1951年9月,长沙市政府建设局建成市内第一座水厂一一河东水厂, 在全市街巷首批设立自来水站12个,邵阳坪自来水站为其中之一。10月1日,河东水厂正式供水,同日,成立长沙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地设黄泥街之南蔡锷中路同春里。10月3日,宝南街、邵阳坪等6处自来水站免费向市民供水3天。


邵阳坪自来水站负责供给黄泥街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负责管理和卖水筹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婶,她吃住都在自来水站,工作、休息都在售水筹的小木屋,小木屋旁搭了个简易棚子,用来煮饭炒菜。


水筹有25公升和50公升两种,一分钱买水筹50公升,小孩子一般都是挑25公升一担的木水桶,大人挑50公升的大木桶。早晨和下午学校放学后去挑水都要排队,有时还排到张记剃头铺斜对面的水井边上了。


男孩子夏天下午去挑水,一般都穿着背心、短袖衣衫,回家则光着膀子进门。那时孩子们担水基本上都不会换肩,担水的路上一般都需要停下来休息几次,等担着水到家,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只得光着膀子担水。肩头有汗,竹扁担沾水打 滑,水桶时常因此掉落到地上,等挑到家,水桶里的水早已所剩不多了。


而此时黄泥街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街上的水井边,只见那些用吊水桶吊水的孩子们,他们穿着短裤,上身打着赤膊,从水井里吊上水桶出水面后,马上将井水倒入放在井边的水桶和脸盆里。孩子们迅速将其送到各自家门口,顺势将水泼洒 到木板墙面和门板上,泼洒完墙面再泼洒到麻石街面上。


水井(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孩子们疾步前行,往返不要多长时间,黄泥街就像被大雨淋过一样,麻石路上湿淋淋的,让人感觉到空气都清新多了。待被太阳照射后的余热缓缓地减退,街上又慢慢安静下来。


太阳下山了,麻石街的地面也慢慢地干爽了许多。这时吃完晚饭或没有吃完饭的家庭,马上就有人将家里的竹板床和竹睡椅迅速搬到自家门前,这叫“抢占地盘"。不大一会儿,各家闻风而动,麻石街道两边摆满了竹凉床,街道中间只留下一 条一米来宽的行走通道了。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的人们洗完澡,就陆续出来躺在竹板床上乘凉了。


从黄泥街街头到街尾,密密麻麻的皆是凉床、睡椅和人影。整条街上就只有电灯杆上的几个25W的白炽灯发出微弱的亮光,一片昏黄,让过往的行人只能听到乘凉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清人的脸。


说话声中有家庭成员之间,也有邻里之间的聊天,有大人给孩子们讲故事,这其中湘中益缝纫店李伯伯的一段话语,至今犹在耳边,他说:平常有人骂人说是“王八”,其实是说这个人“忘八”。为什么说是“忘八”呢?这是因为他忘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八个字,叫做“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也称为“八德”,是做人的基本,忘记了这八德,就被称之为“忘八”!


李伯伯这番话是讲给当年乘凉的孩子们听的,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启示,有些是能受用一生的。



寿爹的报摊


说起黄泥街的知名度,在1980年代以前,它和长沙老城区其他的老街小巷并无太大的区别。直到1980年以后,黄泥街这条名不见经传的麻石街才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段时间黄泥街上人头涌动,门庭若市,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书刊集散地,全国四大书市之一。


说到黄泥街书市的形成,有一个人就不能不提了。


80年代的黄泥街一带地图


黄泥街14号,离街口约30来米处住着一户张姓人家。长沙和平解放时,男主人40岁出头,个子不高,黝黑的脸上略显严肃,他不善言谈,也从不主动与街邻们交往闲聊。那时候人较显出老,街坊邻居们尊称他为“寿爹[diǎ]”。


自长沙城解放后,寿爹就肩挎一个绿色邮袋,靠沿街叫卖报纸书刊杂志谋生。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也不管是天晴或是下雨,寿爹都是风雨无阻,照样肩挎绿色邮袋,沿着蔡锷中路一带售卖报纸书刊。


与黄泥街隔蔡锷路相望的是宝南街,宝南街的南侧至五一路北侧这一线,临蔡锷路的大片地块,是当时的长沙市邮电局所在地,由电信与邮政两大系统组成,统称为长沙市邮电局


这是长沙解放后,于50年代初期新建的一处地标式建筑群,呈四合院布局。除生活后勤服务设施以外,办公、营业厅,都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楼房。座落在蔡锷中路与五一路相交的东北角延伸线上,楼房所有外墙均为红砖清水墙,屋顶 盖的是红挂瓦,远远望去很是醒目。


靠着宝南街的建筑群,是电信系统的后勤服务、办公、营业区域,其营业大厅面朝蔡锷中路。靠着五一路的建筑群,则是邮政系统的办公、营业区域,其营业大厅大门正处在五一路与蔡锷络相交的拐弯处。


进入邮政大厅左转,沿蔡锷路方向的是报刊、杂志的发行、营业区域,其经营场地面朝蔡锷路,与电信营业厅相邻。邮政大厅主营邮票销售、邮件信函交寄业务,包裹、邮政储蓄的营业区域,则沿着五一路呈一字型向东延伸至侧门出入。


在邮政、电信营业厅的建筑外墙五米处,则分别用九十厘米高的绿色木栏栅围住,里面安装报刊阅读橱窗,报刊橱窗的两侧及背后,分别整齐有序地种植着龙柏罗汉松、 七里香球、夹竹桃等植物。


报刊橱窗天天准时更新着各种报纸,不知让多少爱看书报的人在此驻足,我们多是挤在人群中阅读。


1980年代以前,蔡锷中路的路幅只有八米宽左右,而靠邮电局这边的人行道却很宽敝,人行道上来往的人流并不是很多。


在离电信营业厅大门旁边南侧不远处,有一个不常开的侧门,它与邮政报刊发行科相邻,这里是寿爹领报刊的地方,门前水泥台阶两旁的窄窄的斜坡,也是孩童们常来玩滑滑板的场地。


每天清晨,寿爹和其他报纸销售员一样,在报刊发行科领到报纸书刊后,就分别坐在水泥台阶上各自分拣自己的报纸和杂志书刊,然后再各自沿街售卖,远远望去,报刊销售员们还真是一道城市风景线。


曾经的卖报人(图源:Hiroshi Hamaya/Magnum Photos/IC photo,仅供参考)


时光不觉之间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时年近古稀之年的寿爹,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报刊销售。虽然这份工作不属邮电局的人事编制,却是一份被认可的正儿八经的工作,受人尊敬。


但岁月不饶人,天天行走于大街小巷中,寿爹渐渐感觉到有些吃力,于是他领到报纸书刊后,就将其摆放在黄泥街口或自家门口售卖,因为蔡锷中路西侧的商店铺面很多,过往行人不少,每天的销售量依然未减。


那时长沙市区还没有报刊亭,要买报纸书刊除了到邮电局各个营业厅外,也就只能在街上等候这些沿街叫卖的行销员。寿爹当年在黄泥街口摆设的唯一报刊书摊,无疑方便了南来北往经过书摊的爱好书报之人。


看到寿爹在黄泥街口摆书报摊,于是有几个和寿爹交往很好的同事,就越过马路,将报刊杂志拿到寿爹的书摊旁边,一边整理分拣报刊,一边相互问安闲聊。大家沿着黄泥街口相互挨着,蹲在地下分类整理,没过多长时间,大伙们整理完 毕挎着邮袋各奔东西,沿街叫卖去 了,只留下寿爹静静地守着他的报刊书摊。


寿爹在家门口摆设书摊,为图人流量,而将书摊搬到街口摆放,引起销售报刊的同伴汇集到黄泥街口,继而引起在马路对面的“书报发行部”进货的书商们的好奇和注意,发展到在黄泥街街口租房开书店。


让寿爹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他在家门街口摆书摊的无意之举,竟会为黄泥街成为书市埋下伏笔。他更不会想到,他摆在这街头书摊竟成为了一大产业的发端。


80年代路边卖报小摊(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书店一天比一天多


自寿爹在街口摆上书摊以后,到黄泥街租房开店卖书的人越来越多,来黄泥街进书拿货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记得1980年刚过完春节不久,黄泥街上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家个体书店,门店简陋。在街口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里,书架上摆着几本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有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有同为19世纪法国优秀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从书的外观看不像新出版的,但也决不是旧书。


回想我国出版社长期受极左路线的摧残,如今才进入80年代,一切才刚刚复苏,是来不及出版新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在这家个体小店居然能看到世界名著,这些书出自何方?看书人捧在手中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作者在黄泥街书市淘的书籍


之后不久,黄泥街上的书店一天比一天多,各种书籍越来越丰富。有些书店老板说,你们想要什么书我们都能调来。慢慢地在黄泥街上听到了一个新名词:二渠道


书市繁荣鼎盛时,街道两厢全是书店,原来的住家都搬离了黄泥街, 将住房租给做书生意的老板开店。这些老板接过房子也不装修,靠街的房间作门店,后面的房间做临时存放书的地方。


如火如荼的书市将周边的文运街、长冶路、长康路、邵阳坪和附近各条支巷都带动起来了,这些街巷也紧步后尘开了很多书店。


每天早上开市后,黄泥街满是讲着外地口音,拎着手提箱来各家书店进货的书贩子,在街上的书店进进出出。


那时,黄泥街上全是忙碌的人群,有手握砖头样的“大哥大”站在街中央打电话;有催客户汇款的;有命令手下打工仔发货的,话语盛气凌人。90年代初一款刚诞生的手提电话价值人民币2万,是书市大老板身份的象征。


再到后来,这个自发形成的黄泥街书市,成为了闻名全国的“二渠道”书市。



天时地利成大市


细细想来,黄泥街书市的形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寿爹的报摊只是黄泥街书市形成的偶然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有“天时地利”的必然因素。


1980年代初,此时的中华大地正在进入一个伟大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春风送暖,一波又一波,文艺在复兴。


过去许多被国家禁止的行业,允许个体经营。各类报纸、文学杂志、外国文学、各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走向市场。


长沙是省会城市,中南地区重镇,当时报纸书刊发行的主渠道是各地的邮电局,各地、市的报纸与文学书刊杂志等文艺类刊物,均由邮电局统一发行。而所有教育、科学类书籍、儿童科幻书籍及连环画等,则均由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黄泥街口右侧正对着长沙市邮电局报刊发行部门,隔蔡锷中路相望,外地书商来长沙进货,看到黄泥街口寿爹的报刊书摊生意兴隆,不免都要越过马路驻足观看一番。


出黄泥街口,往南约100米右转便是五一路上的省新华书店,而新华书店的仓库门就开在双鸿里。


原五一路书店内景 图源/红网


湖南外文书店及古旧书店,就在黄泥街对面的宝南街口的蔡锷路上。湖南新华印刷一厂,当时就位于黄泥街口左边的斜对面,厂大门对着蔡锷路。


而此时的长沙汽车东站,尚在建湘路上的定王台东侧,离黄泥街仅咫尺之遥,客商们进货十分方便。


上述这几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条件,正好将黄泥街团团围住,形成了难得的“文气”。


长沙市邮政局、省新华书店、省外文书店、古旧书店、省新华印刷一厂等围着黄泥街,这是“地利”。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则是“天时”。天时地利人和,黄泥街书市的形成与快速发展成必然。


多年以后,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趋紧,所谓“二渠道”由盛而衰,黄泥街书市经历了它的巅峰期后,逐渐冷落下来。黄泥街书市从1980年代兴起,到1997年底整体搬迁到定王台,经历了十八年。





如今黄泥街书市已成为历史,往日全国四大书市之一的盛况像过眼云烟不复存在,唯其书香余韵供留住记忆的人们回味。写黄泥街书市的文章及文学作品已有很多,于是我们想,“记忆里的黄泥街”系列文章该到此搁笔了。


(本系列文章完结)


系列文章:

记忆里的黄泥街(一)

记忆里的黄泥街(二)| 原来这里很有文气和香火气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娄湘棣、许才纪。编辑 | 明明。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源于网络。


征稿启事


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致力于和广大作者、读者一起,挖掘、梳理、传播、传承长沙城市人文,在日常推出各类主题文章的同时,我们也围绕“长沙记忆”做各类文创产品、项目、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长沙记忆”。


目前有“清水塘的记忆”“长沙工业记忆”相关主题书籍(书名另拟),现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作者、原创稿件:

一、“清水塘的记忆”征集作者




1、书籍说明

有关部门拟组织编写“清水塘的记忆”主题书籍。本书将围绕“毛泽东与清水塘”“清水塘的革命人物”“清水塘的红色文化”“清水塘的发展变迁”等相关主题展开内容创作,汇总成书,将作为向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献礼作品推出。


2、作者要求

①熟悉清水塘一带发展变迁的老居民或文史学者、专家、作家;

②掌握与清水塘红色历史相关的丰富史料、老照片及能提供相关线索者;

③曾在清水塘居住或工作的革命先辈,及其后人或相关联络人;

④曾创作过“清水塘红色记忆”相关主题重要文学、书画作品的原创作者;

⑤清水塘红色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建设者、组织者、参与者。


3、合作方式

欢迎满足条件、有意向参与本书写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与各位写作者一一沟通具体写作方向及要求,之后展开协同写作。


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二、“长沙工业记忆”主题征稿



1、主题说明

工厂、企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长沙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域内各大工业企业的贡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工业企业的支撑。工业记忆是长沙城市记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2、征稿要求

①内容围绕“长沙工业记忆”展开,即反映长沙市各大工业企业(如电力电子、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发展变迁,及工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记忆内容;

②内容主题明确,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单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④图文结合,无侵权行为,图片资料需注明出处。


3、投稿说明

该主题内容将作为城市记忆长期征稿的一部分,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以上作者征集、投稿,有意向者请私信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